新联大在线客服

微信扫一扫

服务咨询热线

027-87584302

在线客服
  • 肝肾康
  • 联毒克
  • 体虫清
  • 附弓通灭
  • 氟奇康泰
相关疾病

 细小病毒的再认识


更新时间:2017-02-14 15:11:56 浏览次数:


            

              细小病毒的再认识
 

概述:猪细小病毒( Porcineparvovirus, PPV)是一类小DNA病毒,是引起猪繁殖障碍的主要病原之一,其危害主要表现为受感染的母猪,特别是初产母猪及血清学阴性经产母猪发生流产、不孕、产死胎、畸形胎、木乃伊胎及弱仔等。由于被感染妊娠母猪临床症状不明显,其他猪感染后无明显临床症状。因而该病是以引起胚胎和胎儿感染及死亡而母体本身不显症状为特征的一种母猪繁殖障碍性传染病。同时猪场一旦出现感染,很难根除,严重地影响了养猪业的发展。因此世界各地的研究机构围绕猪细小病毒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目前,在病原学、诊断、防治以及分子生物学方面已取得了很大进展。该病几乎存在于所有猪场,常危害初产母猪和血清学阴性母猪。近年的研究发现,该病毒还与新出现的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有关。
病原介绍:本病病原属细小病毒科( Parvoviridae)细小病毒属( Parvovirus)。
血清型:猪细小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但大致有四种毒株类型,不同毒株的毒力强弱不同。第一类以NADL-2为代表,是细胞适应后的弱毒株,感染妊娠母猪后不能经胎盘感染胎儿,被用作弱毒疫苗株。NAM-2毒株感染细胞后产生的缺损颗粒可干扰或减缓NADL-2的复制,这种干扰作用使宿主建立起抵抗病毒的免疫反应有了足够的时间,从而阻止病毒血症的产生和继发胎盘感染。第二类是以NADL一8为代表的强毒株,感染血清阴性母猪后,引起病毒血症,并通过胎盘垂直感染使胎儿死亡。第三类是以Kresse株为代表的皮炎型强毒株,有报道称其毒力比NADL-8株还强。第四类为肠炎型毒株,主要引起肠道病变。
本病毒对外界理化因素有很强的抵抗力,对热具有强大抵抗力,56℃ 48h不影响其感染性和血凝活性,在70℃经2h处理后仍不失感染力,在80℃经5min加热才可使病毒失去血凝活性和感染性。本病毒的pH值适应范同很宽,在pH3 -9间稳定。弱酸性至中性的介质适宜其血凝性的保持。对乙醚、氯仿等脂溶剂有抵抗力;酸、甲醛蒸汽和紫外线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杀灭本病毒,但是在0.5%漂白粉或2% NaOH溶液5min可杀灭病毒。
病毒在机体分布:猪细小病毒通常在猪的扁桃体、颌下淋巴结、肾脏、肝脏、脊髓和肠系膜淋巴结内增殖。猪感染后3 - 7d开始通过粪便排出病毒,以后呈不规则排毒。受感染猪的脏器、分泌物、排泄物及种公猪的精液中均含有病毒,猪感染后6-10d即可产生高滴度的抗体并能持续数年,用血凝抑制试验能检测出该抗体。
据报道用IF镜检法研究跨胎盘感染的机制,以确定母猪经口鼻接种病毒后母猪和胎猪组织中感染细胞的病变进展程序。检查邻近母体一胚胎连接的组织,显示病毒存在于绒毛膜的内皮和间质细胞,怀孕期越长,这些组织变化越大,病毒抗原从不在子宫上皮或滋养外胚层中被检出。病毒通过巨噬细胞间的传递已经肯定不论哪种途径,母猪的病毒血症是跨胎盘感染的先决条件。
      流行病学:1.易感宿主   目前所知,猪是唯一的已知宿主,不同年龄、性别和品系的家猪、野猪都可感染,感染后终生带毒。在急性感染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粪、尿和精液等)排毒。据王川庆等( 1995)报道,本病对长白、杜洛克、汉普夏、约克夏等几种品种猪的感染无明显差异,可见本病对品种的感染不受限制。另外,牛、绵羊、猫、豚鼠、小鼠、大鼠的血清中也可存在本病病原的特异性抗体。
2.传染源  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公猪的生育能力和性欲是否受猪细小病毒的感染而改变。感染本病的母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本病感染的母猪所产的死胎、活胎、仔猪及子宫内分泌物均含有高滴度的病毒。垂直感染的仔猪至少可带毒9周以上。某些具有免疫耐受性的仔猪可能终身带毒和排毒。感染猪的排毒期虽然只有7 - 14d,但是被其污染的圈舍至少在4个月内仍具有感染性,急性感染期猪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其病毒的感染力可保持几个月,所以病猪污染过的猪舍,在空舍四个半月后仍可感染猪。这主要是因为病毒对外界理化因素具有很强的抵抗力而导致的。
公猪在PPV扩散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被感染公猪的精细胞、精索、附睾、副性腺中都可带毒,在交配时很容易传染易感母猪。在病毒急性感染期,经精液等各种途径排出病毒。病毒也可从外部污染精液,如含有病毒的粪便或生殖道。将病毒注入包皮5天后,或口鼻注射后5 - 8d即可自睾丸分离到病毒。公猪经口鼻接种后,在5、8、15、21d和康复后5d扑杀,可在阴囊淋巴结发现病毒,在接种后第8d,取淋巴结小块与胎猪肾细胞共同培养,可见有病毒生长。不论免疫状况如何,公猪都能散布病毒,感染易感母猪。
3.传播途径该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公猪、母猪和育肥猪的感染大多数是由于接触污染的饲料和饮水造成的,另外也可以通过生殖道传播,还可经胎盘传播给胎儿,构成垂直传播导致病害,同时发现,一侧子宫角内的胎儿感染后,可以水平传播给另一侧子宫角内的胎儿。本病可经胎盘垂直感染和交配感染。另外,鼠类也可机械性的传播本病,出生前后的猪最常见的感染途径分别是胎盘和口鼻。
4.流行特点  本病常见于初产母猪。刘金华、陈艳红、史为民( 1999)报告华北某猪场经产母猪暴发本病损失十分惨重。据报道本病的发生与季节关系密切,多发生在每年4 - 10月份或母猪产仔和交配后的一段时间。阴性猪场一旦引入带毒猪,通常全场猪在3个月内都会被感染,该病呈地方流行性或散发,并持续多年。病毒主要侵害新生仔猪、胚胎、胚猪。母猪早期怀孕感染时,其胚胎、胚猪死亡率可高达80% - 100%。本病的感染率与动物年龄呈正相关,5-6月龄阳性率为8% - 29%,11 - 16月龄阳性率可高达80% - 100%,在阳性猪群中约有30% - 50%的猪带毒,猪在感染细小病毒后3- 7d开始经粪便排出病毒,1 - 6d左右产生病毒血症,以后不规则地进行排毒,污染环境0 1周以后可测出血凝抑制抗体。2d内抗体滴定可达1:15 000,且能持续数年。由于感染病毒的时期不同而表现有所不同。怀孕初期(30d以内)感染时,则因胎儿的死亡而吸收,使母猪不孕和无规律的反复发情;怀孕中期感染时,则胎儿死亡后,逐渐木乃伊化,在分娩时产程延长而造成死产等;在怀孕后期(70d以后)感染则大多数胎儿能存活,且外观正常,但可长期带毒、排毒。
5.本病的发现与现状   细小病毒,是于1966年由Mary等在培养猪瘟病毒时首次发现的。1967年Cartwright等在进行猪繁殖障碍病因学调查时,从临床病料中分离到了该病毒,并证实了其致病作用,其后欧、美、亚洲及大洋洲很多国家均有本病的报道:目前世界各地的猪群中,该病普遍存在,在大多数猪场呈地方性流行。国内潘雪珠( 1982)首次从上海分离到本病毒以来,东北、华北、华中、华南、西南地区都相继有本病发生的报道。年王东等( 1985)又报道从宁夏、西安、兰州、呼和浩特等地区亦发现了本病的存在,且阳性率很高(猪场阳性率100%,猪群阳性率82.21%)。由此可见,在我国,本病已广泛分布,所以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以免造成大的经济损失。
     临床症状:易感猪的急性感染通常都表现为亚临床症状,但是大多数组织器官中存在大量病毒。感染后仅有的临床症状是发生繁殖障碍,而且临床上的表现还取决于病毒感染母猪的妊娠阶段,在母猪妊娠30d内感染,主要导致胎儿死亡、重吸收;在母猪妊娠30- 50d内感染,主要表现为胎儿木乃伊化;妊娠50 -60d内感染,主要发生流产、产死胎;母猪妊娠70d后感染,一般不引起病害,个别感染母猪产弱仔,这主要是由于怀孕中后期的胎儿的免疫系统逐步完善,感染后可以产生保护性免疫应答。病毒感染对种公猪的生产性能没有影响。
猪细小病毒感染的主要症状表现为母源性繁殖障碍。感染的早期母猪可能重新发情而不分娩,或只产出少数仔猪,或产生死胎、弱仔或木乃伊胎等。当胎儿死亡,死胎连同其内的胎液均被吸收时,唯一可见的外表症状是母猪的腹围减少。当胎猪在怀孕中期或后期死亡时,羊水等液体又被吸收,外观显示的唯一症状是母猪的腹围缩小。发生繁殖障碍的母猪除出现流产、死产、产弱仔、木乃伊胎及不孕等现象外,大部分无其他明显临床症状,个别母猪有体温升高、后躯运动不灵活或瘫痪,关节肿大或体表有圆形肿胀等。在一窝仔猪中有木乃伊存在时,可使怀孕期和分娩间隔时间延长,这就易造成同窝外表正常的仔猪的死产。
一般怀孕50 - 60d感染时多出现死产,怀孕70d感染的母猪则常出现流产症状,而怀孕70d以后感染的母猪则多能正常产仔,但这些仔猪常常有抗体并长期带毒。此外,本病还可引起仔瘦小、弱胎、母猪发情不正常、久配不孕等症状。实验感染的新生仔猪可出现呕吐、下痢等症状。
在青年猪以及较大的种猪中,病毒在分裂旺盛的各种组织(尤其在淋巴组织)内广泛增殖。许多猪不论什么年龄和性别在接触病毒后10d内都显示短暂的轻度白细胞减少。
母猪繁殖障碍的其他表现还有返情、屡配不孕以及妊娠期、产仔间隔延长等。近几年的研究还发现,猪细小病毒感染与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的发生存在相关性,常与猪圆环病毒发生混合感染
    解剖症状:怀孕母猪感染细小病毒后,一般无肉眼可见病变,仅在母猪流产时,肉眼可见母猪有轻度子宫内膜炎,胎盘部分钙化。特征性的病理变化在胎儿。妊娠前期(1 - 70d)是猪细小病毒增殖的最佳时期,因为该病毒适于在增殖能力旺盛的,处于有丝分裂的细胞内繁殖,所以在此阶段一旦被猪细小 病毒感染,则病毒集中在胎盘和胎儿中增殖,故胎儿出现弱仔、死亡、木乃伊化(图2.2.10-1、2)、骨质溶解、腐败、黑化(图2.2.10-3)等病理变化, 母猪流产。大多数死胎、死仔或弱仔皮肤、皮下充 血或水肿,胸、腹腔积有淡红或淡黄色渗出液(图2.2.10-9),肝、脾、肾有时肿大脆弱或萎缩发暗。个别死胎、死仔皮肤出血。弱仔初生重低于正常仔猪,活力弱(图2.2.10-10),生后半小时先在耳尖,后在颈、胸、腹部及四肢上端内侧出现淤血、出血斑,半天内皮肤全变紫而死亡。这种情况多见于产前2个月左右曾流行过猪瘟的猪场。除上述各种变化外,还见到畸形胎儿,干尸化胎儿(木乃伊)及骨质不全的腐败胎儿。

上一篇:生产瘫痪

下一篇:猪衣原体病

地址:湖北省嘉鱼县发展大道(生产基地)
Address: No.20, development avenue, Jiayu County, Hubei Province (production base)


友情链接 LINKS